
建校歷史知識
1809年8月16日在普魯士教育改革中,由當時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依文教部長威廉·馮·洪保特、哲學家費希特和神學家施萊爾馬赫一起成立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創(chuàng)立人稱學校的精神是:“研究與教學合一”,也希望大學成為現(xiàn)代大學之母。學校在教學與研究同時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學校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人才的培育。學校的主要兩個任務分別是,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yǎng)。在此之前,不論歐洲或美國的大學,都還是沿襲修道院教育的傳統(tǒng),以培養(yǎng)教師、公職人員或貴族為主,較不重視研究。此后柏林洪堡大學的理念傳遞至歐、美各地,也成為許多大學仿效的對象。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自1810年起開始招收學生并教學。建校之初有法律、醫(yī)學、哲學與神學等4個學院。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學校培訓出很多德國著名的思想家,比如有唯心主義哲學家費希特、神學家施萊爾馬赫、哲學家黑格爾、叔本華、謝林、文化批評家本雅明以及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普朗克等,也包括馬克思主義奠基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自1850年起成立新學院和新專業(yè)課程。學校在19世紀下半葉培訓出很多優(yōu)秀的科學家,比如有化學家霍夫曼、物理學家亥姆霍茲、數(shù)學家?guī)炷瑺?、?nèi)科醫(yī)生繆勒等。在這段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逐漸合并了柏林其它一些獨立的學院,比如夏里特醫(yī)學院等。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在20世紀20年代成為歐洲和世界的學術中心,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黃金柏林1920年代”。學校自1908年起開始招收女學生。由于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原因?qū)W校在1945年閉校,直到1949年重新開學并更名為柏林洪堡大學,成為德國柏林規(guī)模第二大的大學。柏林洪堡大學2012年6月入選為11所德國“精英大學”之一。柏林洪堡大學在2019年慶祝成立210周年。
如今柏林洪堡大學是德國柏林四所公立大學歷史上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擁有9所學院,其中包括與柏林自由大學共享的醫(yī)學院。為學生們提供本科、碩士和博士不同課程。學校憑借多年的教學歷史和經(jīng)驗培訓出優(yōu)秀的校友,在校友中有55位獲得諾貝爾獎、有當哲學家、物理家、政治家、國家元首、神學家、數(shù)學家、企業(yè)家等知名人物。也包括很多著名中國校友,如有中央大學老校長羅家倫、美學家宗白華、書畫家溥心畬、哲學家陳康、物理學家王淦昌、氣象學家呂炯、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獸醫(yī)學家盛彤笙、歷史學家陳寅恪、傅斯年、韓儒林以及 、馬君武、顧孟余、朱家驊、谷正綱、關吉玉、章伯鈞、張君勱、俞大維和包爾漢等。在這些著名校友可以證明學校的教學和科研的實力。
柏林洪堡大學很積極參與國際活動,與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高等教育成立了合作關系,為學生們提供出國留學和獲得雙學位文憑的機會。學校還每年派教師和研究生去參加國際探討會、會議等國際項目學習或者實習,積累經(jīng)驗。
城市簡介
柏林,是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國十六個聯(lián)邦州之一,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是歐盟區(qū)內(nèi)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qū)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積第8大的城市。
地理位置
位于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huán)繞,施普雷河和哈弗爾河流經(jīng)該市。
城市氣候
屬于溫帶濕潤氣候。來自北大西洋的暖濕氣團使其冬季氣候比較溫暖。夏季則涼爽宜人,全年雨量分配較平均,冬季降水稍多。